“该局成立5年,仅有10余名在编人员,一年的补助支出却高达千万元,能否确保补助发放精准合规?我们在检查中认为有较大风险隐患。”日前,温州市瓯海区纪委监委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室收到了来自派驻第五纪检组的建模思路。
在预警模型的指引下,瓯海区纪委监委联合法检、民政等部门归集相关数据,筛选出补助发放失管等问题,经过深入核查红色预警信息,集中追回补齐错发漏发资金近80万元,证明了在该事项上用大数据精准监督的可行性。
“受传统监督思维的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重心普遍集中在行业规模较大、廉政风险较多的领域和部门。我们把建模思路应用于成立不久、行权风险点尚未显现的部门上,对提高监督质效是一个有成效的探索。”瓯海区纪委监委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这是瓯海区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建模,推动监督思维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纪委监委改变“从案件中倒推红色预警”的监督思路,不断将公权力监督触角延伸至边缘区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形成“思路获取-模型构建-数据碰撞-预警发现-线索核查-模型迭代”良性循环机制,以监督视角拓宽、监督模型迭代、监督程度深入实现“小切口、大数据、全覆盖”。
参照省、市纪委信息网络中心做法,瓯海区纪委监委联合派驻机构全面摸排区属各单位数字化行权平台基本情况,围绕国企、民生、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开展数据归集,相继走访财政、民政、教育等部门,线上线下同步归集各类人员统计、各项补贴补助发放、国有资产交易等行权数据,逐步建立以法规库、人员库、权力库为中心的大数据管理池,初步形成审查调查监督检查与大数据信息融合应用的一体化工作模式。
“大数据碰撞发现,这2宗房屋地址毗邻,租赁合同起始时间相近,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涉嫌分拆规避公开交易,请进一步核查!”这是瓯海区纪委监委利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涉嫌分拆规避公开交易”模型,搜集导入该区“阳光瓯农”系统中村集体资产出租数据后,碰撞出的红色预警提示。经过深入核查,2名关联人员因收受利益问题被立案调查。
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点多面广、切入点多,数字监督模型构建针对的监督点越小、问题范围越具体,就越容易直指问题要害。瓯海区纪委监委用行权数据仿真还原行权全过程,聚焦关键腐败手段、廉政风险点等要素,通过“以案建模”推进领域治理。一方面,该区纪委监委借助数据库中基础数据,以行权数据碰撞减轻线下核查压力,助力线索查处、案件办理。另一方面,该区纪委监委在迭代升级监督模型过程中,督促被监督单位建章立制,明确行权流程,弥补行权漏洞。此外,所建的系列模型后续依托地域特色,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提升,成为可复制、高效能的大数据监督模型,将数据成果进一步应用于殡葬改革、村社换届选举等重点领域,使数据在赋能专项监督中持续迸发生命力。
“大数据监督不是无源之水,只有依靠传统监督发现典型问题、将监督触角深入到具体领域,才能基于实际构建数字监督模型。下一步,我们将打破数据壁垒、活化公共行权数据池,以高水平、有特色的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建设,服务保障全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瓯海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瓯海区纪委监委)